北京国子监看点有:太学门、集贤门、琉璃牌坊、琉璃牌坊辟雍、彝伦堂等。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,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(1306年),是中国元、明、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。
一、太学门
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,太学门。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。里面有琉璃牌坊,辟雍和彝伦堂。
二、集贤门
集贤门,国子监的大门,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,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。
三、琉璃牌坊辟雍
琉璃牌坊辟雍,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,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。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,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。四面开门,设台阶六级。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,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,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。乾隆皇帝之后,每逢新帝即位,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,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。六堂,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,合称为六堂,分别为:率性堂、诚心堂、崇志堂、修道堂、正义堂、广业堂,是贡生、监生们的教室。
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),是元、明、清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,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。明初曾改为北平府学,永乐二年(1404)改名国子监,清朝沿袭之。
作为古代中央大学,历来倍受国家重视,多有修建,尤其经明永乐、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,形成了近代的建筑规模和格局,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。
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。
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,距离雍和宫只有210米,距离地坛公园大约820米,旁边就是五道营胡同。国子监和孔庙是一体的,孔庙的功能是尊孔、祭孔,国子监则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,下属的教育部门负责儒学和各种方略的教育,在里面学习的学子叫“监生”,属于精英中的精英,资质平平者根本没有资格迈进国子监的大门。
虽说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,但清华北大和国内其他重点大学在等级上并没有太大的分别,国子监作为全国顶级的学府的地位却是独一无二的。古代封建王朝很早就设立了高等教育机构,两汉时期称“太学”,隋唐开始功能更加完善,教育质量也更上一层楼,而国子监的设立是从元初开始的,历代国子监一共设置了祭酒、司业、监丞等职务。
国子监历史沿革介绍:
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“太学”,汉武帝设置“太学”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。永安元年(258年)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,设太学博士制度,诏立五经博士,为建业太学之滥觞。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(278年)初立国子学。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。
《晋书·卷二十四·职官志》记载:“咸宁四年(278年),武帝初立国子学,定置国子祭酒、博士各一人,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。博士皆取履行清淳,通明典义者,若散骑常侍、中书侍郎、太子中庶子以上,乃得召试。”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。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,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,时兴时废。
在北京,有个封建时代皇帝讲学的地方,这城建筑精美,水池环绕,构成“辟雍泮水”境界。这里不仅培养了不少民族首领子弟,而且还接待高丽、暹罗、俄罗斯、日本派来的留学生,这个地方叫国子监。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东侧,是元、明、清、三代的最高学府,现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,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年),按“左庙右学”的传统建筑规制建在孔庙右边。 国子监正门内有两座井亭,亭的北面是太学门(又称集贤门,门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,东西配有钟鼓亭。太学门东侧有190座包括“御制告成”在内的石碑,上刻十三经全文。此石碑系清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用12年时间,一人手书,于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刻成,又称“乾隆石经”,共63万多字,字体苍劲工整。此为中国仅有一的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。 辟雍殿又称壁雍殿,是国子监建筑的中心,建于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是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。清康熙以后,第一位皇帝即位,都要来这里讲学。
辟雍殿北面是彝伦堂,为元代崇文阁旧址,本是藏书的地方,明永乐年间重建,用于上课的讲堂。堂的东西两面为典簿厅、绳愆厅,西面为典籍厅,南面为博士厅。交通线路:乘13路、807路可到达。(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) 景点门票:10元 _x000D_
_x000D_
手机访问北京本地宝首页
国子监属于北京考古遗迹的著名景点。
在北京,有个封建时代皇帝讲学的地方,这城建筑精美,水池环绕,构成辟雍泮水境界。这里不仅培养了不少民族首领子弟,而且还接待高丽、暹罗、俄罗斯、日本派来的留学生,这个地方叫国子监。
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东侧,是元、明、清、三代的最高学府,现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,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年),按左庙右学的传统建筑规制建在孔庙右边。
北京国子监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的最高学府,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。据《周礼师氏》:《以三德教国子》的伦理观,我国很早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。汉代叫太学,晋代名国子学,唐代称国子监。以官职而兼师的校长叫祭酒,副校长名司业,教师称博士或助教等。就读学员除俄罗斯、高丽、暹罗等国的留学生外,中国学生有贡生、监生与官生之分。贡生是从各省推荐而来的品学兼优者,监生与官生是用钱捐来的,品学良莠不齐。按出身不同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年限也不同,一般教学礼、乐、律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等课程,时间半年至3年不等。但八旗子弟的官生,因教学目的特殊、学制为10年。学员宿舍称"号",而留学生宿舍叫"交趾号"。明清时谋图走仕途之路的人,能就读于国子监,毕业后如果又能在殿试中进士及第,金榜题名,那么就可在孔庙立碑,在家乡建牌坊和在朝中做官,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荣幸及光宗耀祖之事。现将国子监导览如下:国子监建于元代大德十年(1306),与东邻的孔庙同时兴建,此符合古代"左庙右学"的建筑规制。国子监以"辟雍"为中心,中轴布局,三进院落,占地2万多平方米。其建筑富丽,教学用房众多,古木苍翠,环境幽雅。
集贤门国子监大门,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,东侧的敬持门与孔庙相通。
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,正面额书"圜槁教译",阴面为"学海节观",彩画华美,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秀丽牌坊。
辟雍这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,于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)兴建,是座方型重檐攒尖镏金宝顶式的宏丽建筑。其每面广深各5?2丈,四面开门,台阶六级,周廊环绕。廊外环以水池,池岸四面又设四个喷水龙头,池周再绕以汉白玉石雕护栏,四面架桥相通,这种奇特造型与彩绘辉煌的建筑,称之为"辟雍泮水"。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讲学之处。皇帝来此讲学叫"临雍"。自康熙起,每帝即位都要来此讲学一次,以示朝廷对高等教育的重视。在辟雍的左右两侧各有房屋33间,合称六堂,是贡生、监生们的教室。于辟雍之北,为彝伦堂,是监内的藏书之所及教师们的办公区。敬一亭在彝伦堂后,为国子监的第三院落,院内有七座御制圣谕碑,祭酒和司业的厢房就设于此。
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,原立于东西六堂,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。这些石经包括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尔雅》十三部,计63万多字,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。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,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,故又有乾隆石经"之称。
两地同建于元朝,位于北京国子监街,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5号,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3号。
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,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。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,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,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。
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,是我国元,明,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。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,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,太学门,琉璃牌坊,辟雍,彝伦堂,敬一亭。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,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,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。
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,为中国元,明,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,与南京夫子庙,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。始建于元大德六年,大德十年建成,明永乐九年重建。先师门为孔庙正门,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。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,井亭,宰牲亭。西侧有神库,致斋所等,环境神秘而典雅。先师门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,仍保留元代风格。下马碑刻满,汉,蒙,回,藏,托忒文等六种文字。
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,共198通,气势自殊。其中有元代3通,明代77通,清代118通。
碑上刻有进士姓名,次第与藉贯。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,袁崇焕,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,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。
国子监,就是从前的大学。北京的国子监,是元代首创的。这个地方原先是什么样子,没法知道了,立为国子监,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,至元二十四年(公元1288年),距今已七百多年。
元代的遗址,已无任何建筑物可寻了,只留下两棵老树:一棵槐树,一棵柏树。据说,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国立大学校长――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的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柏树至今仍颇顽健,老干横枝,婆娑弄碧,看样子还能再活个几百年。那棵槐树,稀稀疏疏地披着几根细瘦的枝条,干枯僵直,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,很难断定它是否还活着。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,死了几十年,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。这是乾隆年间的事,这年正赶上慈宁太后的六十“万寿”。这是大喜事!于是皇上、大臣赋诗作记,还给老槐树画了像,全都刻在石头上,着实热闹了一通。这些石碑,至今犹在。
国子监是学校,除了一些大树和石碑之外,主要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舍的建筑。这些建筑的规模大概是明朝的永乐所创建的,清朝又改建或修改过。其中修建最多的,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国极盛的峰顶,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。
一进国子监的大门――集贤门,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。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,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,即国子监最中心、最突出的一个建筑。辟雍者,天子之学也。辟雍,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,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(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)。到了乾隆,气魄果然要大些,认为“北京为天下都会,教化所先也,大典缺如,非所以崇儒重道,古与稽而今与居也”。于是下令打了四口井,从井里把水汲上来,从暗道里注入,通过四个龙头(螭首),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,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,泛着潋滟的波光了。八月里,祀孔释奠之后,乾隆来了。前面钟楼里撞钟,鼓楼里擂鼓,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,乾隆走入讲台,坐上宝座,讲《大学》或《孝经》一章,叫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听着,这个盛典,叫做“临雍”。
这“临雍”的盛典,道光、嘉庆年间,似乎还举行过,到了光绪,就根本没有这档子事了。大殿里一年难得打扫两回,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,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,各处的雨水一齐奔到这里面来。这水是死水,那光景是不难想象的。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、独特的建筑。
路过国子监,便会联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。如果说孔夫子是个教师爷,他推行的仅仅是私塾教育,那么国子监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学了――而且是皇家学院。国子监的领导叫祭酒。别小瞧祭酒,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――享受着司局级待遇。做祭酒的,生活实在颇为清闲,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,去了之后,当差的在门口喝一声短道,沏上一碗盖碗茶,他到彝伦堂上坐了一阵,给学生出出题目,看看卷子;初一、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,此外简直没有什么事情。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对这个差事不大感兴趣,朝廷似乎也知道这种心理,所以,除了特殊情况,祭酒不上三年就会迁调。
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。明清两代,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,地点选在京师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是首届,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。永乐九年三月,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。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,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,相当于它的分校吧。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,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,取中进士51624人。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,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。人都已不在了,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名字――但当时那种“金榜题名”的狂喜,仍然是可想而知的。
进国子监,就等于进名牌大学了;鲤鱼跳龙门,需要纵身一跃。但国子监后来也有不权威的时候:“(清朝)每年国子监收入的监照银约有14万两,即每年不经过入学和考试只花钱向国家买证书而取得大学毕业资格――监生的人就有八十二三万。”这等于说,国子监也在卖文凭。谁花钱谁就能成为监生――哪怕他连国子监的校门(集贤门)都未亲眼见过。由此可见,文凭在那时候就很吃香了。
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,主要功课是读书、写字、作文。监生的肄业、待遇情况各时期都有变革。到清朝末年,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,每一年转堂(升级)一次,六年毕业。学生毕业之后,大都能分配到外省担任县级干部,虽然只是七品芝麻官,但前途无量;运气好的还能留在中央直属机关从事文秘工作。明朝的一部大丛书《永乐大典》,清朝的一部更大的丛书《四库全书》的底稿,那里面的端正严谨的馆阁体楷书,有些就是出自国子监高材生的手笔。这种工作,叫做“在誊桌上行走”。
一所像培养士兵一样来培养文人的学校――培养出的也尽是些御用文人。所以,国子监不知是幸运的呢,还是不幸的?500多年的教育,还不如孔夫子在私塾里讲的几堂课生动、精彩且有效果。国子监,今已改作首都图书馆的馆址――书香依旧,倒也一脉相承,都是为了安慰读书人的灵魂的。读书才能成材,这在古今是一样的道理。
北京是一个独特的景点,有着古老的文化和习俗。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老北京元素,给人一种穿越古代的时空错位感。堪称精品之地,很多导游都对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感兴趣。
你好,游客们。今天,我将带你去参观北京的国子监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国子监街(原名成贤街),毗邻夫子庙。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中央国有大学建筑。
历经元、明、清,国子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乾隆时有一句话:北京带头,国子监带头。现在在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风采,提前祝大家玩得开心。
现在让我们和我一起慢慢走。我们来到了国子监大门,也被称为聚贤门,这意味着聚集了世界上所有有才华的人。
看帝国理工的大门。它的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,国子监里的黑门代表的是人才,所以这不是财富的竞争。这里没有门槛,但是用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:“教育不分阶级。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要你有才华,品德好,就可以来这个学校。国子监内部是凹进去的,但是皇帝不想让它暴露出来,所以有在这里聚集人才的意图。还有一种民间观念:上国子监不如万里。
跟我到帝国理工学院的前面。前面是国子监二门的大琉璃方牌楼。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建的牌楼。位于集贤门,建于乾隆四十八年,为七层楼式,有三门、四柱。这三门代表人间三宝:福禄寿,四根琉璃瓦柱代表名利。我们抬头看看上面大大小小的屋檐,代表着天上的北斗七星。每个门洞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莲花钉承载着幸福的象征。柱子上面的黄葫芦现在告诉我们,他们是高官厚禄。这三门是公务员,左行,五官右行。就是他。
跟我来。前面这个大厅叫皮雍,开放开发,是永州。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,专门供皇帝讲学。设计者是工信部部长刘勇。皮雍水环工程只用了一年多就完工了。这种建筑造型象征着天球内圆外圆的格局。
和我一起看里面。四个角上有四根柱子。请注意角上的三角形。当时小沈阳提出在四角加一个三角形的结构,于是就有了关于小沈阳的说法:到了恭王府才知道小沈阳有多贪心,到了国子监才知道小沈阳有多有才。跟我来。这座桥只有新学科的顶尖学者才能走。只要走到对面,校长就会给他戴上花圈。看这里。有六个大厅,是66个房间,分别位于碧涌的左右两侧。它们统称为六殿,即:凡星殿、诚殿、崇智殿、君主殿、正义殿和广业殿。它们是为健康致敬的学生和受他人监督的学生的教室。
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里的义伦堂。它位于碧雍殿的北面。元代名为崇文阁。明永乐年间重修,改名为怡伦堂。这里曾是早年皇帝讲学的地方。毕雍殿建成后,改为狱中图书馆。现在,跟我到后面去,后面是静宜阁,位于义伦殿后面,是国子监三院。建于明朝嘉靖七年,是国子监供酒和办公的地方。
看我手指的方向。在孔庙和国子监之间的通道里,有一片由189块高大的石碑组成的碑林。石碑上刻着儒家经典。石经上共刻有63万余字,规模宏大,楷书工整。也是这个年代
直到小沈阳倒台,这些古老的笔迹才得以恢复,现在石碑上仍有补丁。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,他是国子监第一个酒祭,当时有200多名学生。
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被称为“被督导生”,大致有三个来源:一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合适的被督导生来这里深造;二是留学生,主要来自韩国,展示逻辑,互相交朋友,俄罗斯等。三是“捐狱”,名为监生。只要交够钱,就能拿到“监证”,也算是监证。
好吧,让我们四处看看,拍些照片。你过得怎么样?我们的旅程即将结束。你玩得开心吗?其实孔庙和国子监的东西真的太多了。希望你能再来这里,品味这里的文化。谢谢你。再见。